close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有道理!
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家或長輩們苦口婆心地勸告年輕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施比受更有福」…等。年輕人總以為這又是老人家倚老賣老的口頭禪,根本不當一回事地左耳進右耳出。

到底這些「傳統智慧」能否經的起現代科學的檢驗呢?心理學家們最近發現,這些話語聽似老生常談,其實卻蘊藏著許多人類大腦與行為的密碼!

以下,我就舉出幾個例子。

物以類聚:

類似的話語還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者經常用來勸告當事人要注意自己所交往的對象,以免受到對方不良行為的影響。許多年輕人聽到長輩們這樣的勸告時,心裡頭可能都會出現一個微小的聲音:「唉,又來了!」不過,哈佛醫學院的教授克利斯塔吉斯(Dr. Nicholas Christakis)去年發表一篇極為轟動研究報告,他發現預測某個人是否將來會肥胖,最重要的指標不是遺傳基因、運動方式或飲食習慣,而是看這個人交往的是什麼樣的朋友!這位哈佛醫學院的教授指出,如果你花最多時間社交的朋友,本身有體重過重甚至肥胖的問題,那麼你本身將來變成肥胖的機率將比一般人來的明顯增加許多!另外一個類似的實驗也證明,一個原本情緒平穩的人只要跟另一個情緒沮喪的人在電話中聊上二十分鐘,馬上情緒就變的跟對方一樣沮喪。

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

同樣意思的成語還有「防微杜漸」、「勿因惡小而為之」。通常是用來警告如果小錯誤不及早糾正,終將犯下大錯,猶如小偷變大盜。美國紐約市前市長朱利安尼(Rudolph Giuliani)最為人稱道的政績就是在任期間大幅改善紐約市的治安問題,他所採用的方法就是社會心理學著名的「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Effect)。破窗效應是由兩位美國學者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在1982年所提出。破窗效應證實: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物上的一塊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人即時修理,那麼路過的行人就會認定這棟大樓是沒人管理,很快地,其他玻璃很快也會被打破,甚至引來遊民或吸毒者聚集於此。朱利安尼在不增加任何警力及經費的前提下,巧妙地將治安重點集中於查緝地鐵逃漏票、亂丟垃圾、街頭塗鴉…等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罪小惡上頭,但後來證明對於遏止偷竊、搶劫、強暴等嚴重犯罪,具有長期改善的功效。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相信這是許多人小時候聽的最頻繁甚至厭煩的一句話,長輩總是用這句話來勸勉年輕人珍惜清晨的時光。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發現,我們的身體傾向在早晨發揮最大的行動力。這是因為無論男女早晨時的睪丸素(testosterone:一種跟行為積極性與侵略性有關的激素)分泌較多。許多研究億萬富翁心智的書籍都指出,大部分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都有早起工作或是打坐沉思的習慣,像是新任的韓國總統李明博就保持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運動一小時,閱讀一小時的習慣從不間斷。另一位早起運動最著名的企業家是台塑集團副董事長王永在,不論刮風下雨,幾十年來總是在早上五點打高爾夫球,爲自己也爲經營企業保持健康的體魄與清澈的思緒。

施比受更有福:

最近一項研究直布羅陀(Gibraltar)猴子行為的報告出爐,引起生物學界熱烈討論。這項研究的結論很有趣:幫越多夥伴梳毛的猴子,體內壓力賀爾蒙的濃度越低!壓力賀爾蒙較低的猴子身體越健康,越有性吸引力。另外在美國密西根進行一個人類實驗也發現,平日習慣做義工的男性,他們的壽命比另外一群從不做義工的男性來的長。而那些接受義工幫助的人們,壽命卻沒明顯延長,這豈不是「施比受更有福」的現代科學新解嗎?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類似的俗語還有「眼不見為淨」。過去這樣的語言表達總被認為是過於消極甚至有點阿Q,但是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米歇爾(Walter Mischel)曾經進行過一項實驗。他找來一群小孩並在房間內放置糖果,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暫時不吃那些美味的糖果,幾分鐘後大人們會給他們更多糖果,如果忍不住馬上吃了,那麼就只能享受他們手中的糖果。研究人員發現這群年齡不到十歲的小孩,很少有人能抵擋的住眼前糖果的強大誘惑力,更有趣的是那些極少數能忍耐衝動的小孩,幾乎都是採取同一種「心理策略」,那就是把頭轉過去,眼睛看都不看那些糖果,甚至有些小孩嘴裡還哼著兒歌轉移注意力。不只小孩懂得這種心理技巧,有些大人們也不經意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前一陣子選舉時,有許多負面攻擊的新聞,我發現有許多父母刻意地將家中電視頻道避開新聞台,目的就是希望年幼的小孩不要「有樣學樣」。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同樣意思的還有「不經一番寒徹骨,那聞梅花撲鼻香」、「先苦後甘」、「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等,其實都是鼓勵人如果想要成功,必須先做出必要的犧牲。這樣的說法並非老生常談,而是的確獲得現代心理學的証實。延續上面所說的小孩吃糖的實驗,另一組實驗團隊花費二十年時間追蹤當初這群小孩成長過程中的學業成績,以及出社會後的就業情形與經濟地位。結果發現:小時候展現出越高的自制力(self-control),長大後學業成績越好,學歷越高,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越高,對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越滿意。

流動智力 VS 結晶智力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年長一輩的「智慧」呢?或許我們必須先了解傳統對於「智力」是如何定義的。相信有些人還記得唸書時候或是考預官時做過智力測驗,幾百道題目測試著我們的空間向量、語言理解、數理概念、邏輯推理…等能力,這些統稱為我們的「流動智力」。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人的流動智力會隨之減退,如果衰退到某一臨界點,就會被診斷為「老年失智症」。但是人類其實還存在著另一種形式的智力,稱為「結晶智力」,主要依賴於分析力、判斷力和體察能力,其表現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換句話說,所謂「智慧」比較類似結晶智力,它是經由人類累積多年經驗以及適應策略所展現的一種高階智慧形式。

毎個文化都有屬於自己的傳統智慧,希望透過現代心理學的解釋,讓更多人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進而尊重銀髮族窮其一生所累積的寶貴智慧。

http://www.mreq.com.tw/Article.asp?id=0&sid=174&yy=2008&mm=4&dd=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ever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